聚智赋能,创新模式,引领全国职教教学团队建设 ——我校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中分享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经验
撰稿、摄影:机电工程学院
1月27日上午10点,教育部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介绍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改革建设情况。发布会由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我校党委书记高喜军作为122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唯一代表,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局副局长刘冬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共同出席发布会,并现场分享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
2019年8月,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近两年的建设过程中,团队紧紧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优化师资结构、聚智赋能,新进2名博士1名硕士,2名团队成员成功申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名教师荣获国家一类大赛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赛职工组二等奖;专业持续深入进行“三教改革”,校企协同开展模块化教学,2020年团队成员作品《让机器人走起来——移动机构搭建与控制》荣获北京市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教学改革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专业改革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一等奖,连续六年获得团中央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取得5冠1亚的优异成绩。
2020年12月,在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阶段性工作检查中,团队负责人张春芝教授系统阐述了我校在体制机制建设、教师能力提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协作共同体运行等方面的做法以及团队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我校的团队建设经验和成效,得到了与会专家和相关院校的充分肯定,认为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能示范引领全国职教教学团队建设。2021年1月,教育部确定我校作为首批12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全国分享交流建设经验。
依托国家“双高”建设计划项目,我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了较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砥砺前行,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行业有影响、国际能交流的“首善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示范引领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
附:高喜军书记新闻发布会发言稿
多方聚力, 深化”三教”改革,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两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从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模块化教学、协作共同体等方面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团队建设各项工作。
一、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教师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师德引领。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放在团队建设首位,实施思想铸魂、课堂育德、典型树德、管理立德“四位一体”师德建设工程,将师德考核结果与聘任、晋升、奖惩等挂钩,促使团队教师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四有”好老师。二是加强师资培训。依托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北京市“双师”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发展中心3个平台和国家“工匠之师”赴德项目,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教师国内外培训,培养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培训能力、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等5种能力。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破除“五唯”,推行代表作清单制度,构建以师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将团队建设成效与个人考核和聘任挂钩,激励团队教师职业发展。四是分级打造教学团队。学校实施“卓越人才”教师建设支持计划,建立国家级、省(市)级、校级教学团队三级建设体系,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辐射5个北京市级团队、10个校级团队建设。
二、深化校际、校企合作,切实打造命运共同体。一是强化校际协同合作。与苏州工业、四川工程等7所学校合作,针对 “1+X”证书制度改革、双元育人、模块化教学、教师协作创新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实践。各校优质师资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协同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和模块化教学实践。二是强化校企协同合作。聚焦工业机器人领域,联合中关村机器人联盟、人工智能协会等,与ABB、首钢安川、京东集团、华航唯实等企业合作,构建“三共享六共同”产学研培多方合作平台,打造高度融合共同体,建成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北京市“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开放性实训基地、ABB机器人及应用认证中心、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京东智能设备工程师学院、“1+X”证书省级管理中心等。两年来,开展了10项技术服务项目,获国家专利10项,培训教师和职工9000人次,获得2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一是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系统集成“1+X”证书,实现书证融通,构建专业“共平台、分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选聘企业专家担当企业导师,与专任教师共组团队,协同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课证融合,对接“X”证书,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依据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开发5门模块化课程,编写5本“任务活页+资料活页+习题活页”三位一体式活页教材,“VR+”信息化助力课堂革命,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2020年,教学改革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三是选派团队核心骨干参加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赴德国海因策学院研修培训28天,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借鉴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