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学子赴航天单位实训 体悟工匠精神坚定报国信念
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青年学子将专业理论与产业实践相结合,近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电2335(航天订单)班“雷小达”暑期实践团前往丰台区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开展实训学习。在完成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实践团三名成员通过访谈航天一线工作者、参与岗位实践,深入体悟航天精神与工匠之心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激发了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航天人的坚守:认同感与责任心是根基
航天总装岗位的悦师傅结合三十余年工作经验,向学子们分享了对年轻人加入航天事业的期待。他认为,新一代航天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事业的认同感、强烈的责任心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他以自身经历为例,从基础的电缆装配到参与重大型号装备制造,强调“航天事业的荣耀源于对国家使命的坚守”。他鼓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目标,在反复实践中实现自我突破。
从理论到实践:航天行业需要“干中学”
深耕航天领域的常老师指出,航天行业技术门槛高,需从识图、打孔等基础技能扎实学起。“当前航天制造正向精细化、自动化转型,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同样重要。”他提醒学生,学校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存在差异,“隔行如隔山”,必须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及航天精神,常老师用“无畏、忘我”概括。他回忆自己18岁入行时的经历,表示航天人始终秉持吃苦奉献的作风,“加班加点是常态,但这份坚守值得代代传承”。
工匠精神传承:先做人,再做事
对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梁老师提出“先教做人、再教做事”的理念。“航天产品容不得半点马虎,尺寸误差、参数校准等细节都可能影响全局。”他叮嘱学生,车间工作离不开“手上的经验”,需耐住性子理解“为什么这么干”,再思考优化空间,“脚踏实地才能走稳每一步”。
针对年轻从业者的素质提升,梁师傅特别强调主动性的重要性:“勤能补拙,态度决定结果。”他同时指出,部分年轻人需强化劳动纪律意识,但也肯定其创新思维能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师徒间的双向启发正是技术传承的关键”。
企业视角:航天事业需要“适应力与韧性”
航天资深专家郑波师傅从企业需求角度指出,航天工作强度大、标准严苛,年轻人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从学校到企业,学习方式、评价标准完全不同,主动适应才能快速成长。”他建议学子们珍惜实训机会,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而非“纸上谈兵”的能力。
青春誓言:以技能报国践行航天使命
通过此次实训与访谈,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航天精神的厚重与工匠之心的纯粹。学生代表表示:“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航天事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对使命的忠诚。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夯实技能、锤炼品格,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