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

机电工程学院“青野派”暑期社会实践队探索农业文旅乡村振兴新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农业与可持续生活模式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北京市密云区金叵罗村完美生活农场近年来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是集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质平台,深化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的认知。

为进一步优化农场在运营管理、技术推广、品牌宣传等方面的需求,7月21日-8月4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青野派”实践队运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志愿服务精神,助力农场提质增效,推动金叵罗村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转型,实现“双向赋能”。

在农场专业管理团队的引导下,实践队系统考察了农场的功能分区与运营架构。通过实地参观接待大厅、主题餐厅、威廉花园、房车营地、完美咖啡厅及生态湖等核心功能区,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各区域的定位与协同关系,全面把握了农场的整体运营模式。

基于对农场运营体系的认知,实践队制定了科学的分工方案,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先后体验了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括服务岗位:店长、接待员、服务员;生产岗位:饲养员、农夫;技术岗位:厨师、咖啡师;创意岗位:设计师、木瓦匠。

餐饮后勤综合管理

实践队全面接管餐厅后勤保障工作,日均完成200余平方米区域的深度清洁与消毒,单日处理300多件餐具的洗消归位,确保用餐环境安全无虞。队员们不仅熟练执行垃圾分类、桌椅整理等标准化流程,更深入后厨一线,累计参与50公斤以上蔬菜的初加工,系统掌握叶菜分拣、根茎去皮等专业技法。在厨师指导下,团队还成功解锁8道农家菜烹饪技能,并独立完成20人份员工餐的配菜任务,从“厨房小白”进阶为“多面手”,用扎实行动筑牢餐饮卫生防线,赢得工作人员一致点赞。

同学们每日承担两顿饭的传菜任务,这不仅是体力考验,更是责任与成长的磨砺。他们专注遵循上菜顺序,精心摆放每道菜品,传递美食文化,让宾客感受味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餐后,同学们化身“餐桌卫士”,用“五步收桌法”迅速恢复桌面整洁,日复一日为六十余位客人营造舒适环境,诠释着服务的真谛。这段经历让同学们的观察力更敏锐,时间管理更效,应变与沟通能力也显著提升。他们深刻体会到,服务无小事,每一处处细节都关乎宾客满意度。这份认知激发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为未来职业生涯播下了坚实的种子。

农场安全防护与生态维护

在农场实践中,实践队化身“生态卫士”,完成全域安全布防——沿2公里周界精准布撒25kg驱蛇粉剂,构筑环形防护带,有效降低蛇类侵扰风险。同时,队员们对房车营地景观植物区实施科学养护:通过土壤监测,为乔木、灌木及花卉定制差异化灌溉方案。

农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产协助

践队针对农场环境展开专项提升行动,累计完成2.5公里主干道及景观区的深度清洁。队员们采用"分类处理"作业模式:一方面捡拾塑料、玻璃等各类废弃物,实现垃圾精准分类回收;另一方面运用专业除草工具,对路基杂草进行系统性清除。通过"机械+人工"协同作业,碎石路面恢复平整畅通,景观区重现整洁风貌,整体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实践队在农场实践中深度参与花卉种植全流程作业,不仅熟练掌握"三埋两踩一提苗"的专业种植技法,更高效完成100余株花卉幼苗的转运与定植工作。

实践队变身“自然导师”:打造沉浸式农场课堂

实践队协助夏令营老师布置互动游戏区,搭建露营帐篷及活动遮阳棚,张贴活动海报。带领儿童完成农作物认知课程、迷你菜园种植实践、农场动物喂养体验(接触浣熊、兔子、鸭子、大鹅等动物)。

无人机应用与农业实践

无人机操作培训。实践队完成8小时专业培训课程,掌握4种飞行模式(航线规划、定点环绕、手动操控、应急返航)。参与3次田间实战演练(作物监测、地形测绘、农药喷洒模拟)。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深刻理解科技赋能农业的重要性。

农场数字化建设。实践队完成200亩核心区域的航拍测绘,建立3D农场模型。学会用数字化思维管理农业生产,理解"数据驱动决策"的现代农业理念。

"当无人机腾空而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场的全貌,更是现代农业的未来图景。"实践队成员丁晨静同学感慨道。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get了新技能,更认识到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量,这种跨界融合的体验让同学们对智慧农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农场规划设计

在系统学习农场功能分区、动线规划等设计原理后,实践队实地调研种植区、养殖区等5大功能区,深入理解"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现代农场理念。队员们运用AutoCAD和SketchUp完成农场现状测绘,绘制精准平面图并构建包含地形、建筑、植被等要素的3D规划模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数字转化。

"CAD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最终都会变成农场的实际景观。"参与设计的张宇轩同学说。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设计技能,更深刻体会到好的农场设计需要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既要考虑生产效率,又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让同学们对现代农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传统建筑工艺实践与建材采购体验

队员们实地参观石材厂,学习通过纹理、硬度和色泽等特征准确区分花岗岩、板岩等5种常用建筑石料;同时在木材厂掌握从木纹、气味到密度等维度辨别松木、杉木等6种常见木材的实用技巧。通过理论学习和市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团队建立起从材料特性到施工应用的全流程认知。

专业工匠的指导下,实践队深入体验传统建筑工艺。队员们学习使用刨子、锯子等2种经典木工工具,完成了从木料表面打磨到基础拼接的全流程操作,掌握了木器上漆的关键工艺。在瓦匠实践中,团队系统学习3种不同比例水泥砂浆的调配技术,通过实地砌筑墙体,深入理解"三一砌筑法"等传统工艺精髓。

当木刨推出第一卷完整的刨花,当砌好的砖墙通过垂直检测,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匠人"二字的重量。这些看似粗犷的传统工艺,处处体现着精益求精的智慧。王薪惠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每道抹灰的痕迹,每块砖石的位置,都在讲述着'脚踏实地'的真正含义。"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实用技能,更对传统建筑工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农场观光车驾驶与运营实践

实践队系统完成专业驾驶技能培训,通过安全驾驶理论学习与实操考核,全员掌握基础驾驶技能。队员们每日严格执行"油水电+轮胎+制动系统"的车辆安全检查流程,确保行车安全。在观光接待中,团队以"驾驶+讲解"的服务模式,既保证行车安全,又为乘客提供专业导览服务,实现安全驾驶与服务品质的双提升。

"手握方向盘不仅是驾驶,更是传递农场故事的开始。"张添同学说。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从容自信,不仅学会了驾驶技能,更体会到服务行业"润物细无声"的专业精神。这种将机械操作与人文服务相结合的特殊体验,让同学们对农场运营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咖啡制作与农场饮品经营

铜须门完成咖啡师专业技能培训,系统学习意式咖啡机的操作与维护。精准掌握研磨度调节、萃取压力控制等核心技术,熟练完成美式、拿铁等6款基础咖啡的制作,日均出品30余杯。在实操训练中,团队严格执行"每日开机清洗+每周深度保养"的设备维护流程,确保咖啡品质稳定。

农场特调研发。运用农场自产食材(蜂蜜/香草/水果)进行风味实验20+次。理解"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文化内涵

在此次深度参与完美生活农场多元化运营管理的实践中,同学们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15天全链条、多岗位的沉浸式体验,同学们不仅见证了创新驱动下的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了知识转化与价值创造的双重收获,更以实际行动为农场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在生态建设方面,实践队参与了从土壤改良到绿色生产的全过程。在运营模式创新上,实践队充分发挥青年优势,助力农场开拓多元化经营路径。

农场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路。"而对我们而言,这次实践最宝贵的收获,是理解了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人才支撑;需要政策引领,更需要基层创新。当看到自己参与改良的土壤长出嫩苗,设计的活动引来游客,优化的流程提高效率,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劳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