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历史性突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设备技术教师团队​ 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全国共有199所高校入选,我校由张春芝教授为负责人的智能设备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实现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新的历史性突破。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教师团队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启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团队创建工作。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团队申报相关工作。经过院校申报、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此次团队入选是我校近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引导教职员工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的重要体现。学校将以此次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契机,紧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北京城市功能新定位和“智改数转”产业升级新需求,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现代工匠摇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设备技术教师团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设备技术团队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梦想,秉承职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扎根于职业教育最前沿,传承技术技能,围绕智能设备技术应用领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教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团队共有成员42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6名、青拔人才2名,“北京大工匠”1名。

不忘初心,至诚报国

团队教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首位度,实施思想铸魂、课堂育德、典型树德、管理立德“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工程,争做“四有”好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综合素质。以团队负责人张春芝教授为代表的党员教师,爱岗敬业、严于律己、敦品励学、潜心育人,坚持将课程思政要素贯穿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是学生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被评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提名奖。团队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典型案例,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团队成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近10人次。

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教师团队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德育工作方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渗透,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团队“三全育人”成果显著,入选教育部关工委“十佳创新案例”,获教育部 “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征文一等奖,2门课程入选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标杆课。

团队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学业导师制”,重视实践育人,构建了“多元协同,多维赋能”的地方特色高校工程实践及三创教育体系,主持教育部、北京市教学改革课题10余项,开展课证融通评价模式改革,主持6个“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制,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4本、北京市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潜心育人、质量优异,专业毕业生成为支撑产业“智改数转”、智慧城市运行的骨干力量,工业机器人专业李衣非入选北京市“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先进典型,两名毕业生荣获“北京市大工匠”称号。近5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北京市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团中央大学生ROBOTAC机器人大赛一等奖5项,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项、北京赛区获奖28项。近三年团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机械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机电专业入选“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在金平果排名中连续3年名列全国第一,在GDI高职专科评估榜稳居全国第一。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成北京市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5个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科技部重点课题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面上项目13项,发表SCI、EI、核心论文78篇,专利101项,成果转化直接产生经济价值800余万元。近五年,为航天集团等开展ICT机器人系统研发等技术服务43项,成功破解了国家登月工程“月球车”关键零部件成品率低的问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和冬奥会提供电气安全技术保障,累计到账额1632.6063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充分展示了团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立足首都,服务社会

团队服务首都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双碳”战略,为施耐德、西门子西伯乐斯、中丽制机等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累计9000余人天。服务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强军育才”培训7000余人天;与海军航空大学合作开展海军士官人才培养,近200名学生赴部队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赞比亚分院开展人才培养,建设6门国际化课程,承担赞比亚、缅甸、蒙古等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培训,牵头开发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专业标准》获批赞比亚国家标准。

团结协作,凝心聚力

团队共有成员42名,其中教授14人,高级职称占84.2%,博士学位教师占94.6%,45岁以下教师占比超过50%,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6名、青拔人才2名,“北京大工匠”1名。在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先后开展了国家“双高”、北京“特高”建设任务,牵头国家自动化类专业目录修订、智能制造13个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自动化类专业实训教学条件标准建设。

依托机械行业协会、北京市机电理事会和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等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形成一支具有一流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良好的合作氛围、旺盛的战斗力、强烈的团队意识的高水平、结构化国家级优秀团队。